?
“知州勿夸,集民之财用于民,本是正理。”李琦摆摆手,“此番选青州试点制盐,还得知州多方相助。”
“都尉放心施为,老夫自当鼎力相帮。只是盐业之事,都尉欲从何处入手?”
“并盐户,修筑盐池,我有意将盐产量提增三倍以上。”
赵忭不淡定了,原以为李琦最多提高一、二成产量弥补修路之息,对方竟然要增加三倍,他沉吟片刻道,“盐户生计拮据,都尉且勿强为,逼迫过甚致百姓流离失所。”
李琦一笑,制盐之事他琢磨的最久,提高三倍以上的产量不算难事,关键在于后期如何操作。如今大宋产盐,都是盐户买柴煮制,破坏植被不说,根本形不成规模,设备简陋,产量低的可怜。
他打算搞“垦畦浇晒”的工艺,合并盐户形成盐厂,利用水泥和瓷砖铺设晒盐池,用脚踏翻水车提放卤水,分段制取食盐。
晒盐法在隋、唐之际已有人发明,只是未见推广开来,真正得到应用还是到了明朝。
“我此番来,增产之事已有谋划,比起眼下煮盐之法,节省柴薪不说,壮年盐户日产盐量最少可提三倍,熟练后达到五倍以上也有可能。”李琦信心满满道,“知州尽可放心,新法制盐铺开后盐户反比以前轻松。”
赵忭半信半疑,一直沉默不语的郑侠张口道,“都尉若能不困竭民力而使盐产量数倍增长,某愿奔走前后,亲眼见见这等好事。”
“老夫拭目以待。”赵忭哈哈大笑道。
青州的一把手全力支持,郑侠又主动跳出来做事,加上张拱,再有内侍的震慑,青州所属的光县盐场一片忙碌。
各家的盐户集中起来,暂停煮盐,各州盐厂早早便接到李琦之命,派来的熟练盐户夹杂其间,按照李琦的施工规划整修着海边滩涂。
这次从修路款中挪用了近五万贯,李琦来青州前就采购了大量物资,随着水泥、瓷砖、木料等运到,靠近海边规划的滩涂地一天天变了样。
郑侠和张拱忙的瘦了一圈,一个是想亲眼见证晒盐法,一个是为将来当官娶老婆,两个人前前后后在数千亩的盐池中挥汗如雨。
海风吹皱了李琦的面庞,黑中透红不用说,连数次跑来观看进度的赵忭都晒脱了一层皮。
盐户们听说李琦要提增三倍产量,而且以后再不用一家家辛苦煮盐,自然干劲十足,就盼着盐池修好后省心又快速的得到食盐。
李琦带着一帮人向着自己描绘的美好前景奋进时,北方大地上终于恢复了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