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窑,李琦又急忙忙赶回新区坐镇,据说是在改良工艺,年内实现产量翻三番。
赵顼对李琦的作为很满意,要不是殿外明晃晃的太阳不见一丝云彩,他的心情会更好。
七月初八,王安石再次登台祈雨。熙宁六年的大旱还在持续,北方数路农户终于无法再忍受,扶老携幼的南下逃荒。
李琦身在河北,自然感触良多,这次天灾持续时间实在够长,秋收根本无法指望。说起来其中还有大半**,许多农户欠的青苗贷还不上,地方官吏催逼灾民交还青苗法所贷本息,甚至连朝廷刚发下来的赈灾粮都扣下抵偿。
饥民无以为生,忧愁困苦,身无完衣,哭嚎阵阵一路扒着草根树皮嚼食。
大灾难前,辽国终于松了口,同意部分活羊换技术,不再追究之前硕鼠之事。倒不是辽国发了善心,而是国内乌库德、寽勒部人杀节度使叛乱,辽国急于派兵平叛,再跟大宋僵持下去颇为不智。
两国之前相约各自从边境线上撤军,没见到实际好处辽国一直拖着,后来又暴出贪渎之事,结果到现在也没撤走多少军队。
辽国君臣计划调南部和大宋接壤的边境驻军去平叛,眼下东南边也是大旱,军队多了不好供应。南京道的汉民同样衣不果腹,与其担心折津府附近乱起来,不如集中在一处梳理羊毛,方便军队监视。
这次辽国动作很快,五万多人分作三批撤走,大宋监督的官员连忙回报,焦头烂额的赵顼君臣求之不得,赶紧也撤了五万军队,弹压着饥民一路南下,准备以工代赈,疏浚黄河。
李琦选的厂址靠近宋辽边境,新厂以南的灾民都往汴京和淮河以南涌去,附近百多里地的饥民扶老携幼的聚了五万多人,哀求李琦给口吃食。
李琦心如刀绞,厂区外悲泣一片,眼下朝堂送来的粮食都是工人月月口粮,救济灾民的粮食自有各州府官吏负责,轮不到他伸手去管。
他有心救灾,可五万多张嘴,粮食分下去工人就得挨饿,辽国答应的活羊这时候可不会运来。
厂区外终于有人活活饿死,李琦再不敢等朝堂的救济粮,他召集所有的官吏和负责的工匠,站在高台上大礼一辑道,“同为宋民,厂外饿蜉遍地,琦无能,不忍见我大宋子民倒伏于尘土。今日起,琦每日只食一两,省出吃食救济灾民。琦恳请诸位,伸出帮扶之手,与厂外饥民共度难关。”
李琦哽咽不止,整顿后的厂区剩下的官员操守都不错,主动站出来表示每日也只食一两。越来越多的人点头答应,李琦热泪盈眶,再三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