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四十三章 求上门(1 / 4)

北宋搅屎棍 甲说 3168 字 2021-06-09

?说到赵宋的南北之争,李琦两眼一摸黑,还是王诜几人给他做了普及。赵家皇帝本是淮河以北之人,太祖开国后曾言“南人不得坐吾此堂”,首开了赵宋南北地域歧视之风。

真宗朝名臣寇准,担任主考官时公开黜免出身江西的状元,换了山东平度人蔡齐升,明言“南人下国,不宜冠多士”,笑说又为北人争了个状元。神童晏殊,十六岁参加大比,真宗爱赏有加,特擢其为“同进士”,又为寇准反对,理由是“江外人”。他如此公开任人不贤,真宗也未曾责罚。

这种情况到了仁宗朝,大为改观,南方文风兴盛,满朝朱紫南人越占越多。到赵项朝,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南人,老苏那一门三进士也来自蜀中,南方文风已经彻底压倒了北方,让自谓北方的读书人大嚷不公,愤愤不平自不必说。

一曲《梁祝》竟然惹出这般麻烦,实在让李琦苦笑不得,许多北方士子公开叫骂李琦,说他本是北人,何苦去做南戏,《梁祝》也借着这股南北之争迅速在汴京传播。

李琦对北人的指责干脆来个不回应,反正是驸马,骂骂也没关系,他要真敢站出来辩解才是找抽呢,许多士子正打算借着狂踩驸马以显声名。一再告诫自己这个驸马头衔就是挨踩的,他强忍着北人的口水躲回府中。

要说这些北方士子也怪,驸马照骂,《梁祝》照样看,闹了没几天又把豫剧《赵氏孤儿》抬出来跟南戏的《梁祝》打擂台,最后甚至有人放言,要写一部经典的北戏来压过《梁祝》,倒是让李琦在府中暗暗偷乐,这些自命不凡的读书种子终于肯放下身段来从事戏曲创作了?还真是意外之喜,这可算无心栽柳柳成荫。

躲了没几天,一帮商人找上了门,讲明来意后李琦吃了一惊,这些人都是有名的绸缎商和茶商,一句话,大大有钱的南方商人。对方上门拜访就提了两条,一是要包了过年这段时间全天的戏院演出,只演《梁祝》,免费请南方的士子观看,另一条要求李琦收徒,条件任开,只把《梁祝》带回去,他们要在苏杭建造剧院。

李琦被大礼包闪了下腰,对方还真是财大气粗,戏曲上也要和北人别别苗头。收徒教戏他不反对,只是梨园的规矩在那,他还没想出以后如何规划,既然要传播戏曲,只收十来个对方买来的烟花女子可不行。

至于包场一事,他还真不好拒绝,这些人可都是有头有脸的商人。自家那灯具、水泥和玻璃一旦有这些人相助,淮河以南的生意会迅速打开。作为商人,求着这些人合作都来不及,他哪还会去得罪对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