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眼到中部的夏、白战场。
随着莒都的沦陷,白国逐渐陷入被动。转眼间,夏军主力迅速攻破莒都所在的白国南部,中部的将领叛变,白国岌岌可危!
白崇宗逃到北方,夏军在龙且的带领下,分成两队:一队约4万人从与剩下白国接壤的领土进攻;另一队由龙且亲率6万大军,从原来的白国中部进发。
陈军的亓官况也没放过这个机会,可是,有件事情令他犯难了:到底是要支持白国呢?还是支持夏国呢?
要知道,亓官况是个能文能武的人,自小出生在荆州书香门第的他,10岁便弃文习武,后来也学习已废多年的“文科”,24岁时考上状元,被推举为“孝廉”(古代一个地方职位,我对它了解不多,只知道是一些有才华,有能耐的人才能当的,陈国大大小小9000多个县,每100个县才一个,说明亓官况的能力很大),30岁参军,39岁因护驾有功,被封为陈国“兵器、铠甲、卫兵总管”(兵部尚书),后被连连提拔,最后竟“混”成了“全国武装总司令”(大将军)。
一个智商如此之高的一个人,会在如此小儿科的问题上飘忽不定,这也是有原因的:支持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对自己有利,带来的,也有对自己的不利。
先看看支持白国:亓官况可以以“维护及保护西岛治安”为理由军事摄入,凭自己强大的军队,可以迅速打败夏国,反扑夏国一刀,但一旦白国反水,在自己背后捅他个几十把刀,把在夏国陈军与凉国陈军切断,那就危险了,照现在这个情势来看,这个机会很大。不光因为这点,而且干这种事还要顶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进行,稍有不慎,就完了。
再看看支持夏国:亓官况可以以“立即结束战争,早日让百姓安居乐业”为由,进攻白国,帮助夏国。凭着自己强大的军事水平,可以轻易“秒杀”白国,然后威胁夏国把攻下的白国北部给陈国。但是,一旦夏国生气,就会反扑,不过这种几率很小。真正致命的是比上面更恐怖的是更强大的社会舆论谴责,一旦引入拓扈参战,那就有点麻烦了。
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谋士彭同给他出了一个正好的方案。
彭同,陈国冀州吴县人,自小6岁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他也很孝顺母亲,在他18岁那年,吴县闹饥荒。同时,他考中了状元,被陈僖帝召见入宫,与他彻夜长谈,在谈话途中,陈僖帝让他吃几个苹果。彭同吃了几个苹果,见苹果个大籽小,色泽红润,便想起在吴县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