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蒲华,听说过吧!”杨奕比较肯定地说道。
蒲华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喜欢古画的人,不可能没听说过。
然而,这个人作为画家,却没有人见过他的画像,很奇怪。那些画家,到了晚年,都会自己留下自画像,无论是装逼也好,纪念也好,总得留下点什么。
也正是这样,蒲华这个人,我们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他长什么样的。
“蒲华?肯定知道,但不是说他没有儿子的吗?”郑半山皱眉,开始怀疑杨奕的推断了。没有儿子,就没有后代,怎么来的祠堂?
“是没有儿子,但人家也有兄弟,也就算是有后代。在古时候,甚至现在的中国,过继很罕见吗?”杨奕笑了笑。
呃!
一点都不罕见!
研究过这个人的,就会清楚,蒲华因而在沪期间,仍为生计所驱,不时奔走于沪宁、沪杭之间。清末多灾荒,他同高邕之等发起组织"豫园书画善会",义卖书画以助赈。蒲华素无疾,步履轻捷。
据说,191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醉归寓所,寝睡不起。人们去看他,才知假牙落入喉管,气塞而逝。蒲华无子,一女在乡。吴昌硕等为其治丧,由一侄扶榇归葬嘉兴西丽桥西堍。
沈汝瑾撰述、吴昌硕书写的"蒲山人墓志铭"刻就时,墓已封土,乃嵌藏南湖监亭的内壁。今墓不存,而此铭石,已成为后人凭吊胜迹。蒲华的一生,贫困潦倒,极不得志,吴昌硕在他的墓志铬上题“富于笔墨穷于命”,道出其一生经历。
在中国古代,凡是有点才华的人,好像都贫困。实则不然,主要还是他们有能力赚钱的时候大手大脚。
就说蒲华吧!
一个精通画技的人,作为那个时候一派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画技高超,一幅画就能卖不少钱,怎么可能一生贫困?
我们查看记载,就能看到,蒲吴两家粗豪奔放的画风,使纤巧因袭之作大为逊色,俨然一新画派崛起于沪上画坛。声名远扬,乡间旧友聊翩前来探望。蒲华盛情款待,视同至亲。而于阿堵之物,素所轻视。日本来客,每以重金求画,得资便呼朋斗酒,或为堕入青楼的女子赎身,竟至垂橐空囊。
“还有,你怎么就肯定,他就是蒲华呢?也没有听说,蒲华喜欢抽烟的呀!我知道的,他应该是喜欢琴。”郑半山又质疑道。
蒲华癖好古琴,遇即购藏,视为心爱之物,故居屋名为“九琴十砚”楼。
杨奕点头:“喜欢琴是没有错,你应该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