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
所以与其跑到大司寇的位置上受气,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当他的大行人呢。
至少做大行人还能名正言顺的前往各国聘问,多与各国的卿大夫家族拉拉关系、混个脸熟,万一以后啥时候出了事,那还得指望他们发力。
阳虎就是宰予的前车之鉴,这家伙平时不积德,把周边各国都得罪了个遍。
要不是我给他找门路,他逃出鲁国也得挨收拾,这就是现世报。
大司寇都这样了,剩下的太宰和大宗伯就更别提了。
其实在早期,太宰才是六卿之首。
因为太宰的职责便是主管内朝和鲁侯的家务事,所以在早期公室强盛时,太宰在鲁国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是实打实的摄相事。
因此,太宰又可以被称之为‘宰相’,这也正是‘宰相’一词的由来。
只不过后来公室衰微了,太宰渐渐地也就被边缘化了。
到了今日,更是可以用一个大内总管来概括他的权力与职责。
现在的太宰,和后世的大内总管,唯一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一个噶了,一个没噶。
而大宗伯就更别提了,那就是掌管祭祀和礼仪的。
虽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那说的是太平年间。
乱世一到,戎马显然要比祭祀重要的多。
况且作为一个守孝三年都不乐意干的前卫派孝子,你让他把国家祭祀和各项礼仪梳理清楚,那属实有些难为人了。
回头祭典来临,如果硬要宰予上台主礼,那他也只能小头一低,这活他的确干不明白。
这不是宰予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而是术业有专攻嘛!
祭祀这事儿,没点厚实的底子,你还真整不清楚到底该如何安排。
三个下卿的位置宰予都瞧不上,而从鲁侯的手中再继续扣点土地和民户出来,宰予也觉得不好意思。
公室现在都这熊样儿了,鲁侯就算咬咬牙,难道还能从牙缝里给他挤出四菜一汤来?
所以说,与其指望鲁侯封疆,不如开辟新思路,开创新打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只要能把阳关拿下来,那比什么都强。
阳关是齐国归还给鲁国的,而在那之后,阳虎又将阳关划到了自己的名下。
现在阳虎走了,阳关从名义上来说,应该交给公室管理。
但那只是名义上,实际上,谁先啃下来,那阳关就是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