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
夏后失德,社稷归于殷商。
殷商失德,社稷归于成周。
天下有道,唯有仁者得之,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季氏失仁,所以阳虎取而代之。
如果阳虎失仁,那么自然也会有其他人取代他的位置。”
赵鞅听到这里,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那么按照您的说法,如果仁者居于上位, 那么即便他的手下有不仁之人,也无法颠覆他的地位吗?”
宰予拱手拜道:“齐国的晏子曾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如果执政的真的是位仁者, 那么他的手下,又怎么会存在不仁之人呢?”
赵鞅听了,忍不住拜服道:“我听说,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您大概已经可以算作是位君子了。”
宰予谦虚道:“您过誉了。”
二人对视一眼,双双大笑。
“每次与您畅谈,总能得到新的收获啊!之前您说毋恤贤能时,我还不能尽信您的言论,但现在,我大概可以相信了。”
宰予稍一琢磨,笑着问道:“您难道又找人为您的子嗣占卜过了吗?又或者,您用什么方法测试了他们的才能?”
赵鞅一下被宰予猜中了心思,顿时讶然道:“您怎么知道的?”
宰予道:“我听说过一句话,叫做事出反常必有妖。昨日我同样与您畅谈,然而您却不能采信于我。
那么同样的,您不可能因为我今天的言论,就突然相信了我。”
赵鞅闻言,心服口服道:“没想到您是如此的洞察事理。没错,我是找人为子嗣相了面,也测试过他们的才能。”
“结果如何呢?”
赵鞅拱手再拜:“正如您所说的那样,毋恤的相貌贵不可言,而他的才能与品性也是赵氏子弟中最为出众的一个。”
宰予问道:“能让您对毋恤的态度如此改观,看来这一次为他看相的相师并非常人吧?”
真相再一次宰予料中,于是赵鞅干脆也不再隐瞒,一股脑将所有情况都说了出来。
“为毋恤看相的,是天下有名的相师——姑布子卿。
他这几日一直在新绛停留,而我因为不能确信您的言论,所以就想再找个人看看,是否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没想到,他看相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