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落了。而当时位于舰队北面的驱逐舰上没有换装“拉姆”近程防空导弹,使用的仍然是“密集阵”速射炮。这种机关炮只能有效对付亚音速飞行的反舰导弹,而对付以接近3音速射来,而且只剩下了弹头与冲刺时的火箭
,目标特征极为微弱的导弹,是很难起到有效防御作
在短暂地防御作战中。驱逐舰上的自卫系统击落了第一枚弹头,却没有能够拦住后面紧跟而来的弹头。导弹命中了驱逐舰的左舷中部,穿透了舰体薄薄的钢板之后,在水线以上大概两米处爆炸。450斤中的弹头里面,有100公斤的烈性炸药,其爆炸威力差不多等同于TNT炸药。巨大地爆炸威力立即瘫痪了这艘排水量近万吨的“伯克”级驱逐舰。
剩下的两枚导弹继续向舰队核心处挺进,迅速逼近了“斯坦尼斯”号航母。其中一枚被航母左舷上的两门“密集阵”共同击落,航母迅速释放出了干扰弹。可是导弹并没有被成功欺骗,在“密集阵”开始第二轮射击的时候,弹头距离航母已经不到300了。20米口径的钨合金穿甲弹没有能够将弹头彻底拦截下来,在惯性的作用下,弹头命中了航母舰岛下方的舰体,并且在机库下面爆炸,造成了巨大地破坏。
导弹攻击结束还不到十分钟,鱼雷攻击就到达了。这是另外一艘潜艇从舰队西南方向上发射的鱼雷。一共齐射了四条鱼雷。而877型潜艇的指挥系统最多同时指挥两条线导重型鱼雷攻击两个目标。因此,这四条鱼雷中,只有两条线导鱼雷,另外还有两条是尾流自导鱼雷。
第三艘遭到重击的是位于舰队西面的一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该巡洋舰当时正在转向,准备从航母后方转移到舰队的东北面,应付伊朗潜艇的第二轮导弹攻击。也正是这个机动动作让巡洋舰成为了尾流自导鱼雷攻击的对象。
—
尾流自导鱼雷是利用战舰在海面上航行时产生的尾流进行跟踪与制导的。其最大地特点就是很难受到干扰,因为没有任何干扰设备能够迅速制造出类似于大型战舰高速航行时所产生的尾流,而当时舰队的航速高达27节,鱼雷上地制导系统可以在数海里之外就发现巡洋迹。
鱼雷击中巡洋舰左舷距离舰尾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也就是巡洋舰上的燃气轮机舱。鱼雷在命中巡洋舰前,迅速按照火控计算机里的程序,绕了半圈。而不是直接撞上巡洋舰的舰尾,这样造成的破坏要严重得多。巡洋舰地速度迅速慢了下来,可灾难还没有结束,一枚声自导鱼雷在2钟之后再次命中了这艘倒霉地巡洋舰,在舰体左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