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本上的字迹有点儿忧心。
“您先把规划设计出来,一步步来实现,前期先上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比如养鸡场养猪场,资金村里出一部分,村民可以自由出资占股,将来按股份分红,不够的我们家可以托底。不过我的户口需要转回来,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转户口?非转农?你疯啦?”李焱李淼同时惊呼。
这个年代的华夏,城市户口还是让人趋之若鹜的好东西,甚至可以说城里人天然的比农村人高上一等,不仅城里人自己这么认为,农村人也觉得理所当然。主要是一直以来城市户口的优越性太明显了,包括食品、医疗、教育等等,国家给安排工作,吃商品粮,单位还给分房,退休有退休金。
而且曾经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工分,换成钱还不到城里人一个月的工资。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逐渐在改变。
不过九零年还不行,听说一个城市户口最多的能卖上一万块钱。
“稍安勿躁啦,你们也别着急,说实话现在市民也没什么福利了,而且我终究要上大学的,到时候户口又可以转出,再成为城市户口,没准儿还能变成京城或魔都的户籍呢。”
三人又聚在一起商议,最终一致意见,当务之急,首先还是村主任竞选,村里人总有些亲的厚的,先和人家打个招呼,收拢稳定的选票。如果竞选成功,第一步进行纸厂生产转型,建养鸡场和大棚种植三项。大棚种植可以跟村民们建议,但不强求,找几家亲近的先试种,见到利润后大家自然会跟风上,只是劝说鼓励,可能适得其反。
因为不是星期天,李恺和常大龙回到机械厂生活区后直接去了学校,李焱也赶紧去上班。刘凤芝今天的中班,小憩一会儿也要走的。
都很忙。
放学后李恺带着常大龙到生活区外去买火烧晚饭吃,远远地看到不远处几个人在打架,准确的说是三四个人围着一个人在打,都是十几岁的小混混。原本没有引起李恺的注意,毕竟安城人好勇斗狠整个冀州都是出名的,街面上几个小混子插架时有发生,算不得什么大事,不过被打的人身上穿的外衣却让李恺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
被打者穿的是一件类似运动服的蓝色外套,后背正中位置有一个手掌样子的黑布补丁,补丁上用金黄色的线绣着一个“振”字。
在那里见过来着?
两人拎着火烧一路向家走,快到楼下时,李恺终于想起在哪里见过这件上衣的,地道里,给常大龙醍醐灌顶那次,地道的一条分叉路内,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