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八百一十四章 革命之路(2 / 7)

幻之盛唐 猫疲 6183 字 2021-06-09

有一条原则是铁律,就是本兵外戍制度,除了唐人和归化移民以外,从本地募集的士兵,决不允许在本地长期驻留。而是按照三百里,五百里、和八百里的不同年份标准,与外地轮换驻扎。

在西平州(巴格达)短暂停留和安排之后,我的队伍再次分为南北两路,

由于需要巡查海外军州在南方安置和迁徙的情况,我亲率卫士官吏数千人走的是依兰平原的南线,而其他回程大队人马则走的是距离更短,道路状况也更好的北线。经由克尔曼沙赫附近山口,回到伊朗高原的畿内州,也就是内定的首府——伊斯法罕,进行再次休整和分流。

乘船南下过了纳西里耶之后,

秋收特有的景象开始显现出来,最初只是远方天际零零碎碎的斑黄色,然后是沿着运河两岸。散落的小块麦田,随着行船的时间,逐渐变得密集起来,开始夹杂着各种已经收过的果林和葡萄园。

等到了苏萨附近,两河汇聚的阿拉伯河口,星罗棋布分叉出来人工运河两岸,就是满眼连绵不见尽头,沉甸甸低伏的青黄麦野,等待收获的景象。

各种依河而生的磨坊,工场也变得频繁起来,虽然还未恢复到原本人烟稠密的喧闹景象,但和年前的荒芜潦倒,是天然之别。

以非洲黑奴为主的,各种被有偿释放的本地奴隶和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深色皮肤移民,成为当地最常见的风景线,自由不是没有代价的,作为赎身的补偿,他们至少要继续以佃户的身份,在唐人为主的大小公有田庄、工坊劳作上十到二十年。

水路上往来的各种形质大小船只,满载压舷货物往来川流不息,来自波斯湾渔获和水产,来自印度的珠宝香药,来自南海藩国和羁縻属的白糖青盐酒类木材,来自东土的丝瓷茶纸,像回溯的万千尾鱼群一样,争相恐后的游向上游的巴格达。

在苏萨城短暂停留的时间,我也收到了一大套,最新版本教材的试印样范。

相对行事束手束脚的国中,域外的这些学校的教材和基本纲要,都是我一手炮制或是钦点的成熟版本,

比如最基层的屯庄蒙学阶段,就只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之类的识字造句和简单加减乘除的基本算术,足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唐人和归化移民在社会地位上,相对其他族群始终高人一等的基本保障;

到了戍堡市镇一级的幼学阶段,则多出书法、珠算和白话简史,算是培养各色基层人员的起步和基础;

到了军城和州治一级的乡学,则在上述内容的冷升级之后,又多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