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一百八十五章(5 / 6)

幻之盛唐 猫疲 5343 字 2021-06-09

行一些秘密推广实验,交给他的好处是,不会问理由,只会尽力做好,当然大部分结果是让人沮丧的。

比如,一般马按照用途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通过回易过来的山地马,大部分不适合做骑乘用的战马,但是用做拖拉驮载的挽马,却是再好不过,成为我交通计划重要支柱。这鼐退担骸袄畲蟾纾源踊浦菀回好,畜力持久,而且对崎岖的山地适应性好,吃的要求也不高,我曾经请教过用这些马耕田的可行性。

结果发现,古代的劳动人民不是傻瓜,养马和养牛的成本怎么同日而计,用马耕田,哪怕是最差的马,吃的也不一样。就好比简单便宜又省事的拖拉机不用,非用吉普车去犁地,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光要把普通的食用牛驯养成适应耕作的田牛,起码也要十几代自然选育,更别说驮马了。想想那些小说里动不动马多的可以装个钉掌,就拉去犁地的同志们,原来他们生活在火星上啊。

至于号称高原之舟的牦牛也一样,这东西虽然强健耐寒耐缺氧,据说吃的是虫草,饮的是雪水,肉质那是没话的说,但生长周期漫长,往往要六七年才能长成,因此当地牧民们一般不把牦牛作为食物,而是当作生活中重要的生产工具来用的,牦牛的粪便,更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上好燃料,吐蕃缺水,没有洗碗之说,用天然洁净绿色无污染的干牛粪来给客人刷碗,算是一种较高的礼遇了。

但如果大规模拿到平原上来养,就会因为水土不服,不知道要暑热瘟死多少了。所以我只能在属于高地气候的,松州建立加工厂,直接从部族手里大量剩余牲畜,加工成熏肠罐口等耐久长存的肉制品。

显然大多数,都把发展农业生产当作儿戏,却不知道这是一个漫长的研发周期,一旦环境气候发生大变化后,其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等数据也会发生变化甚至绝产。而农业生产又没有多少捷径可以投机取巧的,多少投入多少产出,象历史上岭南被称做“百日熟”的三季稻的,成熟周期缩短的代价是品质和产量也随之缩减。

农业科研不是简单的把这个物种移植到那个地方的问题,1+1未必等于二,而是气候地理乃至水文环境都有莫大的干系,许多物种有自身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适应性,岭南的三季稻到了四川可能就种不活,吐蕃耐高寒的高原马到了南方也可能水土不服。没有经过长期的选种和适应性的培育,是没有结果的。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还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