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五十三章:大秦水车阵(2 / 3)

百姓只能自己拉车来这里打水。

河水丰富的时候还没有关系,无非就是累了点。

可一旦河水减少,水位下降,即便有律法的约束,各个村落之间也是极其容易因为水源而发生矛盾的。

“上使,用这种小圆筒往其他地方引水,效率是不是太低了一些?而且代价也不小,下官觉得倒不如直接在地上开挖水渠把水引过去呢,这样速度会更快一些。”云阳令又说道。

“此策已被公子证实不可取也!”来自内史府负责下来指导水车以及水渠建造的使者笑着摇了摇头。

“请上使明示!”云阳令有些懵了,以往他们不都用这种方法吗?怎么就不可取了?

“公子令人开挖一条水渠,宽深各一尺,长百步,令人在一头倒水二十桶,百步外滴水未收!”

“公子又令人造此圆筒为渠,同架百步远,倒水二十桶,百步外收水十九桶余半。”

“公子言,地面挖渠固然简单,然途中损耗也极为可怕,圆筒代之,虽成本有所上升,但途中损耗的水源,仅一县所废,亦可多供应一县所需!”

“水源充沛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重要,可一旦天气大旱,水位下降,这个问题就会立刻凸显出来。”

“原来如此,公子真乃大秦之福,下官钦佩!”云阳令听闻上使的话,心中对扶苏便产生了敬佩之意。

这年头的官员并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的事情,不管同僚之间怎么玩,但是在治理地方上面,他们是不会打任何折扣的。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官员想尽办法也要调到靠近水源的地方为官?

一是本地粮食产量有一定的保证,二是如果自己管理的好,把本地水源借到周边县的话,那也是自己的政治资本,能为未来升迁加分的。

至于说靠着几个水车够吗?

目前来说是够用的,何为灌溉?

并不是后世那种水渠挖开,井房一开,等着水自己在自己的地过一遍,那叫浇地。

真正的灌溉是提着一只水桶,用一个带嘴的水瓢顺着每一株粮食的根部一点点的灌水。

熟练的老农灌溉一亩地也就只需要十余桶水就够了。

并不是他们不想省事,而是打水实在太难了,灌溉高峰期,往往消耗在打水途中的时间,要比蹲在田野的时间还要多。

但是现在问题就简单了,整个云阳县境内,靠近渭水的岸边,一共有三十余座这种水车阵。

每一个水车阵,少的也有三四座水车,多的更是有十余座,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