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带着一股植物特有的清香味,要了一口,里面居然还带着馅儿,这馅儿居然是腌制的咸鸭蛋黄,黄橙橙的,心儿也不知道怎么弄的,还能流出来!
大齐确实有在清明吃青团的习俗,可这街上卖的青团都不过是糯米做的,哪里有这么多花头,关键是还好吃,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光是这一只小小的青团就将何掌柜征服了,别说剩下的几样吃食了。
他一样样取过品尝,沈千歌也不打扰他,而是转头问身边的良辰,“大夫可请了?”
良辰忙点头,将一块小饭团咽下肚,道:“二小姐,奴婢让人请的是七贤街附近最有名的永和堂的贾大夫,那位大夫不惑的年纪,帮不少百姓治好过疑难杂症,奴婢走的时候已经让人去接了,估莫着半个时辰后就能到。”
听良辰这么说,沈千歌放下心来。
一行人品尝过即将要推出的节日新品,何掌柜起身郑重将便民食肆开张第一个月的账本交给沈千歌。
在沈千歌低头翻阅账本的时候,何掌柜道:“这个月食肆开业了二十又六天,除去成本,共盈利了两万零二百一十五两银子,还请东家核对。”
沈千歌挑着当着何掌柜的面看了几页,何掌柜用了她教给的新记账方法,最后一页用了她教导的表格,所有的数据明晰简洁,让人一目了然。
这些还是前世师傅他老人家教给沈千歌的,可惜,上一辈子越活越潦倒,从没有实践的机会,倒是这一世都用上了。
良辰也不是白放在便民食肆的,她一边可以做便民食肆的大厨,一边还可以观察何掌柜,从这些日子良辰的汇报来看,何掌柜是一位负责又用心的掌柜。不愧是祖母身边的老人。
看了这次的账本,沈千歌越发的相信何掌柜了。
两万一千两,要从中拿五千两布置改造后院几个特殊的包间,这几个包间是专门供给有银子有身份的客人,里面的布置不能一般,得要这么多银子。一万两当做下个月食肆开张的本钱,要想把食肆做好,没有能额外留出的现银可不行。她自己这边只从中拿出四千两来,还有一千两就交给何掌柜给食肆干活的所有人当做奖励,若是后面食肆做的更好,掌柜伙计厨娘们的奖励将会更多。
便民食肆刚开张一个月就传来了好消息,沈千歌直接将盈余的零头两百一十五两拿出来当做赏赐,平均分发给宁寿堂正院和偏院的下人们。
这样一来,不管是便民食肆还是宁寿堂的人都得到了鼓励。
何掌柜捧着装着银票的木盒笑的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