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四十三章 打脸(三)(2 / 5)

星际启明 云天明 3701 字 2022-01-04

对方,可能只需要旋转一微米甚至一纳米。

但很显然,这么微小的旋转距离和角度,再怎么精密的机械设备也难免会有误差,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只要稍微有一点公差存在,能量集束可能就不知道打飞到哪去了。

炮塔旋转公差所造成的误差,还只是精准度相对较高的副炮所存在的问题。

如果是主炮,由于体积很大且炮身炮管极长,主炮的整体结构基本上附着在了星舰的大半个舰身上,左右能旋转摆动的夹角只在5°之内甚至无法旋转,这就像古代战船两侧的火炮,炮管左右转动的夹角极小,能大幅转向的是船身,而星舰主炮的基座就是整个星舰本身。

所以发动主炮攻击时,整个舰身以及舰首必须大致对准目标方位才行,否则就是指东打西,完全牛头不对马嘴,然而作为主炮基座的舰身,不可能在太空中做细微精密的运动,转向速度稍微快点或慢点,角度大点或小点,或者被小陨石碰一下,主炮都无法精确命中目标。

因此在太空战中,射程范围与陆地战有着很大的差别。

太空中超远程一般指的是120-300公里以内的距离,再往外就是无效射击距离了。

远程是介于60-120公里之间,中远程指的是20-60公里,中程距离就降到了15-40公里,中近程介于10-25公里,近程指的是2-12公里,而到了2000米范围内,那就是近身肉搏拼刺刀的短程距离了。

当然,以上这些也并不是绝对的标准,运气好的话,无论多远的距离都能打中目标!

只是运气这个问题……很难说,距离越远概率就越低,空间里还有不少陨石颗粒粉尘等障碍物,距离太远的话,能量在半途就会被消耗掉不少,即便命中目标所能造成的杀伤力也会打不少折扣。

因此相比之下,人类用大量数据统计出来的这些射程范围标准,才是概率最高、最科学的最佳射程。

此刻,在真实系统的规定下,双方之间相隔120公里,遥望而对。

两人的星舰都在同一水平面上,即都在小行星带的黄道面上。

无论是双方的距离还是方位,真实系统都提供了最公平的战场环境。

但,真的公平么?

几乎所有人都不这么看。

即便李易的小型突击舰上面换装成三台能量集束炮,中型突击舰的“血量”依旧是小型突击舰的两倍,发射功率也是对方的两倍,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小型突击舰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