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际,神情僵硬,气息薄弱。杨政道说:“秉祖母,皇上派房玄龄大人来看您了。”
“呃……”
旁边丫环搬来木凳,看萧珺还有些意识,房玄龄坐了下来,探过身子轻声问道:“萧娘娘,皇上旨意,欲请娘娘教授长生之术。”
“嗯……”萧珺迟钝了一下,微微说道:“老身无长生术,只是承担了太多的苦。苦行长了活的就长了。”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让房玄龄也十分费解,而萧珺的意识渐渐模糊,也不再言语。房玄龄只得无奈回去,向李世民转告这意味深长的话。
十一月到了,入冬的寒风撕掠着长安的街巷,兴道里杨府的门口,悬挂起白幡白绫。大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庚子,萧珺病故,终年八十一岁。
唐太宗李世民命房玄龄代拟诏书,恢复萧珺皇后位,谥曰“愍”,史称大隋愍皇后,又称隋炀帝愍皇后;恩赐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这才是:
不老仙丹炼成日,长寿女主归西时。
但闻天命可延岁,怎知苦行多苦吃。
八十一载人生路,福祸轮回得亦失。
漫漫此生谁曾问,起伏颠簸浮沉知。
袭袭寒风不住吹打着长安城的城头,牙旗在风中依旧飘荡不息,伴着一阵咳嗽声,轿帘掀开,丞相房玄龄从轿中走出,为即将送葬的队伍送行。
一个文官快步走来,躬身作揖,拜道:“下官虞昶,已将送葬车马准备妥当。”
这虞昶身长七尺,乍一看做事略有些毛手毛脚,不过已在工部任职多年,这次被房玄龄派遣负责运送萧珺灵柩前往江都。
为何启用工部侍郎虞昶,丞相房玄龄做了考虑了诸多因素,做细致的甄选,最终选了虞昶。这虞昶祖籍在江东,他的父亲名叫虞世南,正是大隋臣子虞世基的胞弟。而虞昶正是虞世基的亲侄儿,有了这层特殊的关系,祖籍又在江东,加之对前朝的怀旧情结,房玄龄觉得派遣虞昶前往,再合适不过。
看着已经整装待发的队伍,房玄龄拿出一本小册子,交给了虞昶,并叮嘱道:“老夫已命户部查证的江都的方志,对隋炀帝陵寝的方位和变更,都做了校正,编撰在这本小册上。虞侍郎到了当地,一定好生安葬,务必使隋炀帝与萧皇后合葬。”
“相国用心良苦,下官牢记于心,请相国放心便是,多多保重。”
虞昶与房玄龄相互告别,挥鞭而去,虞昶按照三品官的规格,带着一队人马护送萧珺灵柩赶往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