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二百八十七章 儒家之毒!(1 / 5)

这就是儒家对待父母的态度。

要知道儒家的爱叫“仁”,其根基就是来自对父母的血亲之爱,与墨家的“兼爱”是有着非常大区别的。

“仁”是血亲之爱的扩充和升华,是将对父母的那种绝对至诚的爱扩充向他人,以求达到对他人也能有足够真诚的爱,进而实现天下之大爱,这是用血缘纽带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伟大思路。”

那个墨家弟子本想第一时间反驳。

但是三公子赢天歪嘴一笑。

淡定示之。

那个墨家弟子这才作罢。

那个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有看向了扬朱学派的弟子职责道:

“杨朱为我,无君也

在百家之中也有一派跟儒家一样反对墨家的学说,那就是杨朱学派。

如果说墨家是极致的“利他主义”,那么杨朱学派则是极致的“无利主义”。

墨家讲“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而杨朱学派则讲“贵己”、“为我”,“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学派不主张人们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但同样不指望他人和社会给与自己什么。

这便颇与道家老子提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中的观念相一致,故而有学者指出,杨朱学派其实出自道家。

但从现代视角来看,老子的理想社会建立在人口稀缺,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期,人与人之间需要亲密合作方可生存。

社会不存在生产过剩的情况,部落间自然也不存在掠夺,私有意识完全没有诞生的土壤。

但孟子的时代已经进入分封制铁器农耕时代,生产力和人口数量早已将每个人的生存成本与他人绑定,社会已经不可能出现“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情况了。

故而孟子批判杨朱学派“杨朱为我,无君也”。

孟子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回到上古的大同社会,君王等级制度已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百姓能够安居,便唯有引导君王实施仁政。

杨朱的主张倒行逆施,根本不现实。

所以相比杨朱学派,孟子则更加现实一些。”

扬朱学派弟子本想和那个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辩论一番。

但被三公子赢天劝了下去。

示意自己会解决。

那个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又看向了农家弟子:

“贤者与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