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真正的朱熹思想精髓(2 / 4)

明统天下 郑沐阳 3310 字 2021-06-08

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主意这一点啊),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由此根据事实可以看得出来朱熹所言的存天理灭人欲和现在人们批评他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绝对不是一个意思。要不然他也不会反对佛教的无欲了。可以理解朱熹的意思便是人是可以有欲望的,不过你的欲望确实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你不能因为你的欲望而做出危害国家和他人的事情,这就和现在你不能强行因为自己的欲望和别人发生关系一样,要不然你就是强&奸了。

所以说朱熹本身是没有错的,只不过错的是后世的人,而且朱熹也是那些自认为受过西方先进思想教育而看不起中国本身思想的伪君子们为中国的落后找的一个替罪羊而已。他们千方百计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来抹黑朱熹。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当你全面的去否定某一件事物的时候你本身便是错误的。最后你的否定也是可笑之极。

总而言之朱熹本身思想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毕竟他是根据当时南宋的情况为当时的人们提出来的这些思想,他又没有让后代的人也只能这样认为,后代的人完全可以继续创新吗,就像明朝的大儒王阳明一样,人家就能够不断的发明出来新的儒家思想。不过朱熹的贡献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