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解决粮食危急
朱弘桓的目光一一从这些人的脸上扫过。
此时,朱弘桓的班底还是很薄弱。
文官以李泰言为主,担任内阁首辅。
名头很大,但实则跟一个镇的镇长没有什么区别。管辖人数七万多,地盘也才一个平方公里的盆地而已。
不过,万事开头难嘛!
至少现在已经有了七万多人和平方公里的地盘。
所以李泰言对现在的现状很满意的。
短短天,这个万余人的小团体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朱弘桓携大胜之威,将以家族为纽带的七万人全部拆散。然后以民军根基,建立了个千户所,散落在盆地之中。
至于之前家族中的族长或者族老,全被塞进‘国老会’,在家族中的话语权大大减弱。
李泰言以下,则是内阁次辅刘淳。
余岁,老家福建省,考取过举人功名,算是仅有的高学历人才。
内阁阁员陈明知、张兴朝。
内阁之下设六部,分别为吏部、工部、户部、民部、刑部。
没有设六部主官,而是由内阁阁员兼任。
至于兵部、礼部,暂时没有设立。
兵部有大都督府,没设置的必要,至于礼部?!现在连饭都吃不饱,还要祭祀之类的干哈?!
不过早晚得设,毕竟一个国家不管大小,总的要有一些必要的仪式吧?!
至于民部?!
是朱弘桓专门设立的,就是解决民生问题。
至于武官。
朱弘桓以下,就是卢天海和武晟元,担任大都督府左右都督。
然后就是冯希晨和刘国远,担任参将一职。
参将之下是千户,千户之下是校尉,校尉以下是百户,然后把总,小旗。
本来朱弘桓想引入现代军制,但是一想想还是算了。明军军制实行了两百多年,自然有其中的优势所在,贸然使用现代军制,搞得不伦不类。
除了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朱弘桓还准备成立情报机构。
但是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所以暂时作罢。
“今日叫各位来议事,是有几件紧要事宜与各位商议。”朱弘桓见所有人坐下,这才打开话匣子。
看向李泰言,问道:“李先生,您先说说这些天民政方面的进展吧?!”
李泰言站起身,先朝朱弘桓拱手领命,这才坐下,捋了捋胡须说道:“回殿下,有喜有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