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当做头等大事了,这规矩一改,恐怕天下读书人大多不会答应啊!”
礼部尚书邹维琏亦是连连点头附和道:“是啊,皇上,读书人十年寒窗,历经千辛万苦,就是为了靠着这老规矩出人头地啊,您这突然间把规矩都改了,他们恐怕会受不了啊!”
朕需要他们同意吗?
受不了的就别来考啊!
天下读书人多了去了,朕还需要迁就那帮腐儒吗?
泰昌微微摇头,随即郑重的道:“子先,德辉,你们作为读书人,站在读书人的立场上考虑无可厚非。
但是,你们作为朝廷重臣,更应该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考虑。我们科举取士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守老规矩吗?
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啊!
我们科举取士是为了选取人才,我们选取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大明能繁荣昌盛,这个你们不会不清楚吧?
大明现在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呢?
大明现在急需的是钻研技术的人才,而不是捧着《四书五经》当宝贝的腐儒。
如果我们不改掉科举的规矩,你们说,我们上哪儿去找那么多钻研技术的人才?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钻研技术,大明又怎么走向强盛或者说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下去不行啊!
你们也知道孟侯和良甫他们有多累,我们需要的技术人才太多了。
所以,这科举的规矩必须改!”
好吧,皇上说的的确有道理。
问题,这天下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啊!
读书人不好惹啊!
他们也是读书人出身,自然知道这科举对于读书人来说有多重要。
徐光启和邹维琏倒不是反对泰昌改规矩,他们是怕这规矩一改把天下读书人都惹毛了啊。
读书人如果被惹毛了,不知道会闹出多大的事情来呢。
徐光启颇有些忧心道:“皇上,微臣并不是不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考虑,微臣是怕读书人闹事啊!”
闹事?
泰昌不由冷笑道:“以前东林又或者阉党当权的时候朕的确有点怕读书闹事,因为那个时候朝堂已经乱的不能再乱了。现在朕还怕读书人闹事吗?谁敢闹事,直接革除功名,再闹,拖出去砍了!”
这个!
好吧。
皇上手握天下兵马,大明更是空前强盛,根本就不用怕读书人闹事。
徐光启闻言,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皇上,那您说,这规矩怎么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