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三十二章 工厂现状(2 / 2)

的码头!”

王承恩说道:“陛下,如果一直建厂修路,是不是太费银子了?而且陛下,若是厂子太多,百姓都进厂打工,耕地无人耕种怎么办?”

朱由校微微一愣。

经过王承恩这么一提醒,他也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即是粮食问题。

大明帝国明面上的人口是五千多万,但大户人家都有瞒报人口的手段,这些人就是黑户,是不计入户册的,因此总人口估计超过了七千万。

人口虽多,但大明开国两百余年,相较于开国时期,已新开辟了数倍的良田,这些土地是完全足够养活农民的。

之所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主要原因还是分配不均的问题。

如今,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大幅度减少,农民种地其实是给地主种地,地主若是良心点,还能少收点租金,但地主若是心黑,最终能落到农民手中的粮食,可能都活不下去。

一旦遇到灾年,他们或成为流民,或向大户人家借贷。

债台高筑,最终怎么也还不上,只能签卖身契,成为大户人家的家奴。

想到这里,朱由校沉声道:“如今粮食产量年年减少,一方面是天气逐年变冷导致产量减少,另一方面却是收不上来税。”

明朝朱元璋建国之初,就制定了明朝延续两百年的国策,为了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他规定一年收取三千万石粮税。

但,明朝两百年来,人口已翻了一番还多,耕地也多了好几倍,粮税却在不断减少,到天启朝更是一年只有两千万石粮税。

其中原因,朱由校心中明白。

土地兼并,士绅优免,不收商税,官商勾结等原因,都造成了如今的后果。

朱由校说道:“流民不是不想耕种,而是没有地啊!”

“先建造肥皂厂和水泥厂吧,让他在拟一份册子,在每一个郡城都设立一个工业区,每隔半月让他汇报一次工作进度吧。”

王承恩恭敬道:“奴婢领旨!”

“让元辅进来见朕!”

“是,陛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