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成开国之巨功,挥斥方酋令鞑虏闻风色变。你弃饮鹿鸣与琼林的文科宴,而选择鹰扬和会武的武举宴,也算得上是承袭先祖余烈啊。为师虽一介老儒,三尺微命,却也支持你,全身全心支持你!”
老师的话说得铿锵有力,又那么激动,楚瑜深觉这古代的武举之路,倒也很适合自己混黑帮的性格特征,忍不住有些憧憬那功名利禄,大受鼓舞。
但兴奋片刻之后,楚瑜有些气馁,脑子里一片茫然的找不到怎么开始武举之路的头绪。
不过,穆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明代人,对武举很了解,拉着楚瑜来到他暖烘烘的厢房内,数家珍般地介绍开来。
原来,武举在明朝的确不怎么当红,不但文人们都看不起,而且行伍将领们也不买账,但尽管如此,对楚瑜这个初来乍到的家伙来说,想要走武举之路,难度不小呢。
一般说来,他要想走上武举之路,首先,体能武艺方面要能擅于骑射步射,也要能舞动重量级的大刀,依据科试乡试会试的等级不同而难度递增。其次是文场方面,起码要考两篇对策和默写武经七书,不然连参加武试的机会都没有。
最要命的是,明朝朝廷方面对于武举很不重视,并没有定下什么固定的选拔制度,经常发生变动,就目前的万历末年来说,已经有大臣建议过武举改革,要考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个人武艺,还要试营阵、地雷、火yao、战车等技战术项目;据说还要增加天文地理这些常识,分明就是把武举准备当古代的“国防大学”来搞嘛------这建议的进步性显而易见,但对于混功名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啊。
虽然这个提议最后被朝野各方毫不留情地否决了,但明朝武举制度的不确定性,可想而知。六年才考一次的渺茫机会,谁敢保证不碰到变态的制度改革?因此,穆先生建议楚瑜,准备之路,应该分文、武、杂学三途齐发,广聘良师,夙夜刻苦,坚持几年,或有好运。
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时候,楚瑜听得这么麻烦,倒吸一口凉气,暗道:“朝廷的武举太累了,还是练咱自己的武举吧,女考官爽了,咱就算中举,多简单。”
;